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佳音
机构地区:[1]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出 处:《北京规划建设》2022年第4期127-133,共7页Beijing Planning Review
基 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颐和园清代石雕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传统桥梁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待文字产生后,史籍中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桥梁的记载[1],但关于桥梁形式则多语焉不详,比较明确的有《诗经·大明》中“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诗句,可知浮桥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至秦汉两朝,桥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渭桥为代表的大跨度多孔木梁桥成为常见的桥梁样式。在汉代的画像砖中,便保留了不少木质平梁桥、带斜坡的木梁桥、带桩拱桥、廊桥,甚至石拱桥的图像^(1)。可见,至东汉晚期,桥梁的几个主要类别已基本全部出现。
关 键 词:桥梁形式 石拱桥 浮桥 木梁 东汉晚期 颐和园 主要类别 画像砖
分 类 号:TU986.47[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