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蔡炜[1,2,3] 陈恩 范林 李烈友[1,2,3] 罗育坤 陈良龙 CAI Wei;CHEN En;FAN Lin
机构地区:[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州350001 [2]福建省心血管病医学中心,福州350001 [3]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福州350001
出 处:《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291-297,共7页Journ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摘 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1139万人,2021年近100万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冠心病对人类健康威胁的不断升级,精准诊断冠脉病变愈发重要。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2014年欧洲大型临床研究[2]显示:基于CAG的解剖学评估方法存在近1/3的误诊、漏诊。此外,临床上冠脉临界病变(狭窄50%~70%)是否需要置入支架,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判断依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不足,多种无创和有创的检测手段应运而生,如CT冠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微血管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及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等。这些新诊断方法的诞生提示目前临床实践已非简单地针对血管解剖结构评价病变程度,或透过各种所见即所得的检查结果做出直观的诊断及处置,而是已进入以各种冠脉功能学指标为标志的生理学评估时代。冠脉生理学或功能学评估可在既有解剖学评估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评价冠脉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及其严重程度,进而做出更精准的诊疗决策并改善预后。
分 类 号:R541.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