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盛[1]
机构地区:[1]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
出 处:《戏曲艺术》2022年第3期72-78,共7页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 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当代昆剧创作研究(1949-2019)"(项目编号:17DB0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百年昆剧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8BZW15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20ZD2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当代昆剧表演创作主要有艺人捏戏和导演排戏两种方式,前者在“戏曲导演制”确立后逐渐边缘化,后者则成为主流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斯坦尼体系引进并融入戏曲创作弥补了传统昆剧表演方法上人物体验之不足。当代昆剧表演创作以文本为出发点,从人物体验入手,立足于家门行当或是跨行当运用各行当表演程式,必要时还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方法来创造人物形象,提高了传统剧目的舞台表演水准,深化了昆剧表演创作的理论与方法。但也应该看到,当代昆剧新编大戏以及部分传统剧目的新创作,缺乏可以反复演出与欣赏的作品,也没有创造出与古人水平相当的昆剧表演艺术,其主要原因:一是缺少传统表演的种子;二是昆剧文学创作与表演创作分离;三是“戏曲导演制”降低了演员在昆剧创作中的地位,写实布景的引入改变了舞台时空的性质,很多时候不仅没帮上忙反而妨碍了演员表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