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声剧社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探賾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有军[1] 李静茹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  处:《戏曲艺术》2022年第3期116-125,共10页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班社通史"(项目编号:21ZD12)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西安剧社戏曲生产及其审美嬗变研究(1931-1945)"(项目号:2020H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1938年,刘仲秋、郭建英、封至模、任桂林等人以救助难童和改良国剧为动机,在西安发起创办了夏声剧社。“董事改组事件”后,夏声剧社四个附属机构仅存夏声戏剧学校。1943年,夏声戏剧学校离开西安,前往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旅行公演”。夏声剧社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培养了马科、齐英才等京剧名家,开创了颇具现代意识的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民主共和制”的运行体制规避了传统京剧“班主制”的弊端。夏声剧社制定的管理机制与夏声戏剧学校推行的“实验戏剧教育”培养机制,均成为剧社运行体制的有效补充。夏声戏剧学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尽管“顶层设计”艺术生产体制存在执行的“完成度”问题,但作为战时京剧改良组织的“制度空间”无疑是富有现代意义的。

关 键 词:夏声剧社 “寓救于教” 艺术生产体制 夏声戏剧学校 

分 类 号:J821-2[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