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鹏飞 林佳莺 丘余良[1] 许勇镇 吴竞[1] LI Peng-fei;LIN Jia-ying;QIU Yu-liang
机构地区:[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104 [2]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福建厦门361001
出 处:《中医药通报》2022年第9期21-23,40,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基 金: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No.X2019021-学科);福建省科技厅卫生联合项目(No.2020J011052);阮诗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No.闽卫中医[2019]129号)。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素特征分布及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4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提取其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以探寻分布特征并分析脾相关证素在疾病发展中的占比及影响。结果:病位证素以肾(207例)为主,其次为脾(204例)、肝(112例)、胃(74例)等;病性证素以湿(215例)为主,其次为气虚(213例)、阳虚(183例)、痰(155例)等;脾、湿证素在慢性肾衰竭病程中占比大,分别为脾(85%)、湿(89.58%);证素“肾”“脾”“胃”“湿”对慢性肾衰竭疾病进展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病位多与肾、脾相关,且随着肾功能进展,脾证素占比逐渐增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因此探讨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