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芥子古今外治研究探寻中药“内病外治”机理的新思路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远[1,2] 李冀 韩东卫[1] 

机构地区:[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  处:《中成药》2022年第10期3253-3257,共5页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8190409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0M670942)。

摘  要:本文以白芥子为代表药,统计古籍中白芥子外用方剂组成、应用,总结其使用现状及机制研究。比较古今用法,结合现代研究,找出其独有特点,结合“内病外治”基本理论,深入研究其药性特征及在方剂配伍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找出“内病外治”用药基本规律,以期为阐明“内病外治”作用机理,特别是穴位给药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古籍中白芥子为哮喘、痹症方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中药,可作“发泡治疗”。现代研究发现,白芥子能综合作用于细胞因子和神经受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有促进透皮吸收的效果,在组方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对穴位有强烈刺激作用。白芥子作为外治常用中药,其“引赤发泡”特性与中药“内病外治”理论充分契合,适合作为“内病外治”研究的切入点。

关 键 词:白芥子 “内病外治” 临床应用 

分 类 号:R285.5[医药卫生—中药学] R287[医药卫生—中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