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晓伟[1] 程士欢[1] 刘训灿[1] 段好阳[1] 张家铭 徐国兴[1] 李贞兰[1]
出 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年第9期836-837,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摘 要:脑卒中后偏侧舞蹈症(post-stroke hemichorea, PSH)是常见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 以偏瘫侧肢体出现不规律的、快速的、大幅度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1]。PSH在脑卒中后发生较早(<24 h), 其功能结局可能受病变位置影响。有证据表明, 尾状核和壳核是持续性PSH常见的损伤部位(61.4%), 超过1/3的患者预后较差,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PSH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疗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并不理想[2]。脑深部刺激是一种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大脑来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技术, 其纳入标准相对严格, 且具有侵袭性, 故脑深部刺激在PSH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3]。近年来,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stimulation, rTM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如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帕金森病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rTMS可有效缓解患者震颤, 且其生物学效应可持续至刺激后的一段时间。本研究应用rTMS治疗1例PSH患者, 获得了较好的康复疗效, 报道如下。
关 键 词:重复经颅磁刺激 立体定向手术 不自主运动 偏侧舞蹈症 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位置 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