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晓东[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0期1-21,共21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摘 要:本文以鲁迅的《不周山》、郁达夫的《沉沦》以及郭沫若的《残春》为核心研究对象,探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留日作家日本经验的相似性及其对相同的文学理论资源的创造性运用,并着重通过对三篇小说叙事的诗学分析,描述五四时期诞生于自我分裂之中的现代主体,辨识中国现代作家在建构主体性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而曲折的文学历程,进而揭示历史所内化在文学文本中的无意识,最后尝试触及鲁迅与创造社同源论的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