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朝霞[1] Liu Zhaoxia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 处:《哲学动态》2022年第9期83-90,共8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教伦理的现代性研究”(编号16BZJ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佛教伦理的现代性诠释——以“业”与“善”为中心展开”(编号SKQY20160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将佛教伦理解读为某种功利主义,是对佛教行为理论和终极价值的误读。本文重点解析佛教视域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慈悲观念与终极价值,以澄清佛教伦理与功利主义的不同。与功利主义从效果反推行为价值不同,佛教认为行为价值源于行为者的心灵品质。瑜伽行派尤其从存在论层面揭示行为的实质是行为者清晰可鉴的心识活动、心理轨迹。慈悲观念在上座部与大乘佛教虽有不同面向,但两者都是建立在世间批判与实相揭示基础上的,与结果主义的福利主义倾向有旨趣上的不同。与功利主义肯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价值、并臣服于苦乐感受性不同,佛教揭示以感受性为基本特点的业果的异己性,瑜伽行派特别指出整体呈现的身心世界是内在心识的外显,彻底虚化了后果的全部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