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晓鹏[1] Xu Xiaopeng
出 处:《农村经济》2022年第8期70-79,共10页Rural Econom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种粮模式演进中农民阶层的分化与重构研究”(编号:15CSH050);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编号:2021-CX—057);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1420082)及河南工业大学社科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22—SKCXT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城中村改造安置区面临从农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而安置区治理则是保障顺利转型的关键。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对安置区“制度构建”和村民“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城中村的被“污名化”导致安置房建设和安置区规划均呈现明显的“别样化”特征。另外,外来人口涌入的同时,村民则成为“食租者阶层”,不仅使安置区的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甚至还导致安置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此外,受城中村治理“后遗症”的影响,安置区还出现“自发性与非正式性”引发的“管理真空”、人为性的“管理真空”和尚未被发现的“管理真空”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安置区治理陷入困境。然而,安置区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村民解决日常生计问题,并为外来人口提供再社会化的场所,而且还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解决暂时无力解决的一些其他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安置区存在的合理性,并从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管理结构等三个层面对安置区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为安置区治理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为安置区探寻良性的发展路径,进而使安置区最终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