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文“逆洀”论“洀”“造”的并合问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佩玲[1] 

机构地区:[1]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出  处:《古文字研究》2022年第1期216-220,共5页

基  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研究成果之一(RGC Ref No 17600121)。

摘  要:有关“逆”后一字,学者多隶定为“洀”,但在释读上意见较为分歧。早期学者曾提出“方、舟、般、汎”等说法(1);吴闿生、郭沫若、于省吾、李学勤释为“造”(2),唐兰读地名“洀”为“般”(3),而“逆洀”之“洀”则读作“周”(4);黄盛璋隶定该字为“”,解释作“还”(5);何琳仪读“逆洀”为“逆盘”(6);后来,吴匡、蔡哲茂援引张持平的意见,认为“舟”旁短笔表示“舟在水上行时翻了”,加上“复”声后变成后来之“覆”字,“逆洀”即《周礼》里的“复逆”(7);张乐认为“逆洀”之“洀”是“沿”字,读“延”(8)。

关 键 词:吴闿生 李学勤 《周礼》 何琳仪 于省吾 郭沫若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