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希璟 余永鑫 阮诗玮[1] LIN Xi-jing;YU Yong-xin;RUAN Shi-wei
机构地区:[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出 处:《中医药通报》2022年第10期19-22,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基 金:福建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闽卫办中医发明电〔2018〕216号);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No.闽卫中医函〔2019〕129号);阮诗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
摘 要:本文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提出“食性”的概念,即食材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食性不同,功效迥异,进食之道,需识食性,结合阮诗玮六看诊疗模式,以治病之法融会贯通制食之道。在看天、地、时、人、病、症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六个层次,利用食物的各种属性,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其中常人施膳需循其性,守阴阳,顺气运,从地域,法四时,合人性,以资血气,方能安身立命;病家制食需遵病循症、谨防“食复”。
分 类 号:R247.1[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