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江俊霞
出 处:《当代医药论丛》2022年第21期84-86,共3页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原因,评估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某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6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65例健康人,设为健康组。对入选病例及健康人均予以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抗凝功能、纤溶功能测定,对比测定结果。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原因。对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_(4))、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均高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低于健康组,P<0.05。2)观察组65例患者中,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原因包括血液黏度增高(18例,占比27.69%)、血小板功能亢进(16例,占比24.62%)、凝血功能增强(12例,占比18.46%)、抗凝功能减退(7例,占比10.77%)、纤溶功能减退(12例,占比18.46%)。3)予以抗凝治疗后,观察组中,符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的有52例、10例、3例,总有效率为95.38%。结论: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抗凝功能减退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原因。对此病患者予以肝素抗凝治疗,可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对控制病情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 键 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 血液高凝状态 形成原因 抗凝治疗
分 类 号:R541.5[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