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英聘 Zhang Yingpin
出 处:《江苏地方志》2022年第5期91-95,共5页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摘 要:在中国方志史上,乡镇志不同于一般的省府州县志,记述范围不唯政区划分,而是以市镇经济辐射范围来确定。乡镇志多系私撰,可以按照编纂者的意图编修,其体例、体裁不拘一格,但提供的资料丰富,可以弥补正史和官修方志的不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乡镇志较之前代门目有所更易,内容也有新的增加,有的成为传统总结的集大成者,《瓜洲续志》就是其中的一部。瓜洲原本是江中沙洲,晋时露出水面。唐代,瓜洲就有了镇的行政建置,隶属于长江南岸的润州,唐末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1168),开始筑城并派兵驻守,不久即废弛,其后屡有修葺。宋末元初,因战乱倾圮。明中期以后,由于倭患严重,江防形势日益严峻,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筑造了坚固的瓜洲镇城,设立了警铺、敌台等军事防御设施。清代,瓜洲城面积逐渐缩小并趋于衰落。康熙年间,长江主流受江岸顶托折向东北,瓜洲一带江岸受到冲击,逐渐开始坍江。雍正时虽通过开挖引河、建造夹城大坝等措施,但依然无法阻挡江涨城塌的趋势。乾隆年间虽不断修缮,但西南城墙仍多次坍塌,城垣收缩。道光十年(1830)以后,江流逐年北徙,瓜洲城坍塌愈发严重。光绪年间,瓜洲城全部坍陷入江,古迹荡然无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