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栽方式对稻田CH4、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on CH4,N2O emission and rice yield in paddy field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夏天龙 时红 时元智[1] 洪大林[1] 冯中华[1] Xia Tianlong

机构地区:[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 [2]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南昌330201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21期208-215,共8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70918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Y917013)。

摘  要:水稻田是甲烷(CH)、氧化亚氮(NO)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在不同水稻播栽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差异。设置直播(DS)、人工插秧(AT)、抛秧(SP)和机械插秧(MT)等4种播栽方式,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季稻生育期内CH、N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分析温室气体在全生育期的排放规律,并用全球增温潜势(GWP)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个指标来综合评价不同水稻播栽方式的减排效益。结果表明,早稻CH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期至拔节孕穗期,晚稻CH的排放峰提前到返青期且峰值明显增大,晚稻CH排放对总GWP的贡献达69.5%~82.3%;全生育期NO的增温潜势仅占总GWP的3.5%~8.2%。在早稻DS处理下,CH的累计排放量最低(26.05 kg/hm^(2)),其次为SP处理(36.20 kg/hm^(2));在晚稻SP处理下,CH的累计排放量比其他处理低42.2%~60.2%。AT处理的全年产量比其他组高8.1%~10.6%,但温室气体排放量明显较高。SP处理的GHGI比AT处理减少了45.6%,比DS处理减少了33.1%。综合考虑碳减排和作物稳产,抛秧为最优的播栽方式。

关 键 词:双季稻田 不同播栽方式 温室气体 产量 全球增温潜势 

分 类 号:S352.5[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S511.04[农业科学—农艺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