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杭州310003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杭州310003
出 处:《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2年第3期230-232,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
摘 要:小肠移植是指将一定长度或全部的异体小肠通过血管吻合、肠道重建的方式,移植给因解剖和(或)功能性原因导致小肠解剖结构、消化吸收功能丧失而需要依靠营养支持维持生命的患者,并通过免疫抑制等一系列治疗措施使得移植小肠在患者体内有功能存活,进而依靠移植小肠维持生命。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以及不可逆性肠衰竭的首选手段[1]。随着小肠移植关键技术的成熟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小肠移植在中国已成为常规手术,患者预后也得到显著改善[2]。根据小肠移植注册委员会统计的数据,全球小肠移植受者总体1年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76%和56%[3,4]。亲属活体小肠移植因组织相容性好、术后感染和排斥反应并发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5]。在国内外活体小肠移植的临床实践中,供者在捐献一段小肠后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6]。但不可否认的是,活体小肠移植需要一个健康的机体作为供者,后者将承受手术的痛苦并切除一段健康的小肠,并且与术前相比供者的营养物质吸收功能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因此,供者在捐献部分小肠后的生活质量及小肠吸收功能非常值得关注。本研究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亲属活体小肠移植13例供者进行了生活质量和小肠吸收功能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