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超燕 Liu Chaoyan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139-149,共11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摘 要:自社会史论战结束至1937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尚不明确,吕振羽和翦伯赞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呈现出“同气连枝”般的互济和共识,在古史分期、社会性质、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上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如何看待史前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如何处理研究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等问题上,又表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他们都曾将郭沫若划至“实验主义”一派而加以批评,并就亚细亚生产方式、古史分期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同郭沫若形成对峙、争论的局面。吕振羽、翦伯赞之间的共识和异见,以及二人对郭沫若观点的接受、批评与再认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整合与过渡阶段的实际反映。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实事求是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谱系的多重面相,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4.9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