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猛 Li Meng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哲学动态》2022年第10期23-29,共7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球治理视域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编号20BKS16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霍耐特认为,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受制于规范性的生产劳动范式,从根本上缺失了社会性。因此,霍耐特试图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重拾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传统和人的解放的哲学遗产。《巴黎手稿》中的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学说,成为霍耐特诠释与重构《巴黎手稿》的起点。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认定马克思主要通过“整体性劳动”概念的规范性含义来拓展主体间的承认关系;而在《自由的权利》中,霍耐特通过从反思自由到社会自由的转变,来重塑马克思的社会批判逻辑,并提出在“合作生产”机制中确保自由的实现。仅就社会整合或社会进化这一主题而言,耶拿后期的黑格尔、《巴黎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主要从近代社会的“绝对的个别性”出发,批判地考察了个体经由市民社会所达致的普遍性;霍耐特则偏重从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出发,强调了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霍耐特对《巴黎手稿》的诠释与重构,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批判理论的内涵,但也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