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出 处:《西藏医药》2022年第4期154-155,共2页Tibetan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307,U20A20395);西藏自治区重点基金(XZ201801-GB-03)。
摘 要: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聚集,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胆红素异常增高引起病理变化,是新生儿住院的主要原因;严重可引起潜在的神经毒性,导致终生神经发育障碍。在患有核黄疸的新生儿中,85%的病例是最有可能避免的[1]。机体状况和环境因素会影响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对人体的危害,即使没有引起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高胆红素血症也与神经发育和听力损伤有关[2];无法以固定界限值作为新生儿黄疸干预的标准。引起黄疸的原因包括:同种免疫,肠道菌群紊乱,遗传和环境因素[3];微生物区系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报道母乳性黄疸(BMJ)和分娩方式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肠道菌群变化,证实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多样性有关。GMS是孕期肠道菌群紊乱、子代出现黄疸的高危因素[4],但其引起子代肠道微生物的变化鲜有报道,本综述旨在描述GMS子代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在黄疸中的作用,以确定微生物干预靶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