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任虎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 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9期166-176,共11页Fujian Tribune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2021ECNU-HLYT04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资助。
摘 要:近80年来,学界将侯外庐的生产方式理论塑造成“反对斯大林理论”形象,却忽略其理论形成的苏联背景。侯外庐在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过程中,结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编著的《生产力与生产方法》初步奠定生产方式范畴,以兹依米耶斯基《辩证法的唯物论》作为批判、吸收对象,进而在拉苏莫夫斯基《社会经济形态》的刺激、激励下形成较完善的生产方式理论体系。当他在1940年关注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后,对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高度赞扬,而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具体特征存在分歧。他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反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支持下的西周封建论者,并集中就周代社会性质作对话式探讨。
关 键 词:侯外庐 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