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荆书光 刘伟[2] 于艳辉 

机构地区:[1]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 [2]聊城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山东聊城252004

出  处:《大医生》2023年第1期135-138,共4页Doctor

摘  要: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KP来源、分布构成比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KP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日龄分为新生儿组(55例,出生≤28 d)和非新生儿组(30例,出生>28 d);再根据发病日龄的不同将新生儿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35例,出生≤3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20例,3 d<出生≤28 d)。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及KP的标本来源、分布构成比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晚发型败血症组患儿发热、循环系统症状占比高于非新生儿组、早发型败血症组,早发型败血症组患儿呼吸系统、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症状占比高于晚发型败血症组、非新生儿组(P<0.05),分离出的85株KP中有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5株非产ESBLs菌均主要来自于痰液及尿液。85株KP中,早发型败血症组和晚发型败血症组氨苄西林钠耐药率最高,其次是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阿米卡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药物敏感率最高,无耐药菌株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较高,耐药菌株较少;非新生儿组中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钠,其次是头孢唑林钠、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的是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早发型败血症组和晚发型败血症组患儿治愈比例低于非新生儿组(P<0.05)。结论KP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多为多器官、多系统的受累,KP多来源于痰液、尿液,且耐药率较高,临床对于新生儿应选择对机体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进而改善患儿的临床转归情况。

关 键 词:败血症 新生儿 肺炎克雷伯菌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分 类 号:R722.131[医药卫生—儿科]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