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颖
机构地区:[1]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出 处:《当代文坛》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JJD750002;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孙毓棠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sx7114。
摘 要:1939年孙毓棠在《大公报》(香港)“文艺”副刊上连载了《谈“抗战诗”》,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多方批评,怀宇、拉特、林焕平等人的参与更使得这场以“真正文学的诗”为焦点的论争进入高潮。纵观论争前后语境,新诗与“时代”的关系、新诗的“技术”问题是掩盖在“真正文学的诗”之下更为核心的论争观念。这次论争虽然波及范围不大,但无疑是抗战诗大众化视野下的一次深入讨论。孙毓棠并没有发起一场论争的愿望,但他的观念实则继承了梁宗岱有关于抗战诗的一系列理念,并因其更加激烈的语言挑破了当时论争双方的微妙平衡,无形中充当了此次论争的始作俑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