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思宇[1,2] Liu Siyu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 处:《学术研究》2022年第12期193-200,共8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理学语境中诗的话语力量以及朱子诗的美学境界赏析”(18C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通过研究朱熹《诗集传》的阐释方式,可见其对《诗经》的阐释以“感物道情”为线索,其阐释思路为“物—感—导—情”。朱熹以《诗经》名物和文字为“物”进行“语境还原”,以赋比兴等文学阐释手法探讨《诗经》中的“感”,进行“存在还原”,以期实现审美体验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朱熹将理学观念导入阐释过程,分别以“前理解的意义设定”和“对诗意的自然升华”为方式,实现了“由情见性”,将读者引向“情性合一”的人格境界。朱熹的《诗经》阐释体现出情本体之于理性共识的重要意义,也因理学本体的统摄而不同于传统注疏,突破了方法的局限,成为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智慧相契应的本体论的阐释思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9.2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