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方玥 黄荷凤[1,2,3] 吴琰婷 Zhou Fangyue;Huang Hefeng;Wu Yanting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0 [2]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上海200011 [3]中国医学科学院胚胎源性疾病研究创新单元,上海200011
出 处:《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2年第12期20-23,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Family Planning & Gynecotokology
基 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I2M-5-064);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三年行动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HDC2020CR1008A)。
摘 要: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高收入国家发病率为6.9%~12.9%,在中低收入国家发病率可能超过20%[1]。一项近期的Meta分析表明,我国PPD的发病率已高达21.4%[2]。PPD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快感的缺乏或丧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和食欲障碍、无价值感、自杀或伤婴观念等[3]。由于PPD的症状多可追溯到妊娠期间,因而现有观点倾向用围产期抑郁取代产后抑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