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一次短时大暴雨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方桃妮 叶延君 叶妍婷 刘圣楠 沈杭锋[3] 

机构地区:[1]金华市气象局,浙江金华321000 [2]兰溪市气象局,浙江兰溪321100 [3]杭州市气象局,浙江杭州310008

出  处:《浙江气象》2022年第4期1-6,共6页Journal of Zhejiang Meteor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960,41905095,61827901);金华市气象局课题(2020—03)。

摘  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0..25°×0.25°EC再分析资料、衢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5月9-10日发生在浙中南--次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分成9日上午和后半夜2个阶段,分析表明:(1)该过程为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缘、0700 hPa急流轴出口左侧、850 hPa湿舌中,冷锋、干线和超低空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强对流;阶段2高空槽更靠近预报区,斜压性更强,对流更强烈;(2)高温高湿的空气,尤其是低层水汽饱和对短时大暴雨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指示作用;阶段1湿层厚度和空气的饱和程度、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均较大,降水量也更大;(3)双偏振雷达特征为:阶段1、2分别爆发了强多单体风暴、飑线,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是强多单体风暴和飑线北段回波,其回波强度为55 dBZ以下,且回波质心较低;飑线南段回波强度为55 dBZ以上,回波质心较高,移速较快,以雷雨大风为主;短时暴雨区(Z_(H)为35~55dBZ)的Z_(DR)、K_(DP)均随Z_(H)的增大而增大,Z_(DR)为1.2-4dB,K_(DP)为1~3°/km,且3者最大中心基本重叠,表明暴雨区雨滴浓度最大、直径最大、降水效率最高;在Z_(H)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Z_(DR)、K_(DP)有更大的降水;(4)过程雨量较大点发生在迎风坡,山脉走向与引导气流一.致,地形对降水存在正贡献。

关 键 词:短时大暴雨 双偏振天气雷达 差分反射率 差分传播相移率 

分 类 号:P412.25[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12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