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花后土壤养分演变与籽粒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nutrient evolution,grain nutrient and yield of dryland wheat after anthesi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冬霞 马嵩科 张静[1] 沈思涵 王贺正[1] Zhang Dongxia

机构地区:[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24期73-78,共6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300400);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12102110309)。

摘  要: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花后土壤养分演变与籽粒养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设置无秸秆还田翻耕(T1)、秸秆还田翻耕(T2)、无秸秆还田旋耕(T3)、秸秆还田旋耕(T4)4种耕作方式,分别在小麦开花后的0、7、14、21、28 d取小麦根际土壤,测定土壤及小麦籽粒的氮磷钾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T2和T4处理相比,除了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外,T4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产量增加了6.9%,变化不显著;T1和T3处理相比,T3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小麦产量,其中产量增加了3.6%,但不显著;4种处理间比较,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小麦产量在T4处理下最高,全钾含量在T2处理下最高,其中T4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为6848.5 kg/hm^(2)。在旋耕或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均高于无秸秆处理。试验表明,T4处理最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和小麦产量的提高,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耕作方式。

关 键 词:小麦 耕作方式 养分 土壤肥力 产量 

分 类 号:S157.42[农业科学—土壤学] S512.104[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