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络穴位热熨促进产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卢坤彬 王红日[1] 刘倩[1] 张霖云 蒋红梅 缪雪钦[1] 何孟娟 吴桂霞[1] 

机构地区:[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出  处:《中国民间疗法》2022年第24期97-100,共4页China's Naturopathy

基  金: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JAT200197)。

摘  要:目的:通过比较九节止痛热敷包在不同经络穴位热熨后的指标,评价其对产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从而探寻一种能促进产妇自主排尿、减少导尿率的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手段。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B组、C组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诱导排尿,观察组采用穴位热熨治疗,其中A组热熨气海、关元、神阙、中极穴,B组热熨三阴交、足三里穴,C组热熨肾俞、上髎、中髎、下髎穴。若两组产妇8 h后仍无法自行排尿,则需留置导尿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首次自主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不畅例数、显效例数、留置导尿管例数、尿道感染例数。结果:对照组首次自主排尿时间长于各观察组(P<0.05),观察A组首次自主排尿时间短于观察B、C组(P<0.05),观察C组首次自主排尿时间短于观察B组(P<0.05)。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多于各观察组(P<0.05),观察A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观察B、C组(P<0.05),观察C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观察B组(P<0.05)。对照组首次排尿不畅例数多于各观察组(P<0.05),观察A、C组首次排尿不畅例数少于观察B组(P<0.05)。对照组显效例数少于各观察组,观察A组显效例数多于观察B、C组,观察C组显效例数多于观察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留置导尿管5例,多于观察组(1例,观察B组)。仅对照组出现尿道感染1例。结论:采用九节止痛热敷包热熨不同经络穴位,能明显促进产后膀胱功能恢复,是一种能促进产妇自主排尿、减少导尿率的预防产后尿潴留手段,且在任脉热熨疗效显著。

关 键 词:产后膀胱功能 产后尿潴留 九节止痛热敷包 穴位热熨 

分 类 号:R244.9[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R271.43[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