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出 处:《世界林业研究》2022年第5期136-137,共2页World Forestry Research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全球森林扰动历史资料搜集与整理”(2019YFA06066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林业史研究”(2015ZCQ-RW-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新时代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22JZDZ021)。
摘 要:英国学者伊懋可(M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中以野生大象数量的减少作为一项指标,证明中国环境史的决定性趋势是“长期的毁林和原始植被的消失”,并把这一历史过程概括为“大毁林”(Great Deforestation)。不同于伊懋可“大毁林”的总体性概括,美国圣约翰大学孟一衡(Ian M. Miller)在其新著《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以下简称《杉木与帝国》)中认为,公元1 000-1600年中国南方地区环境变迁的主导趋势是“大造林”(Great Reforestation)。作者并未否认中国历史上森林减少的长期趋势,但是通过对早期近代中国南方“造林革命”的考察,修正了古代中国持续毁林的叙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