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姚沣轩 李国光[1] 向兴华 成伟[1] 刘喜武 YAO Fengxuan;LI Guoguang;XIANG Xinghua;CHENG Wei;LIU Xiwu
机构地区:[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脾外科,湖南长沙410005
出 处:《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年第1期154-158,共5页China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基 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1C0024)。
摘 要:背景与目的:目前腹腔镜腹部外科微创技术日益成熟,腹腔镜全脾切除术已在各大医疗中心及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但全脾切除术后导致的血栓形成、免疫功能低下、爆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使得外科医生进行新的思考,比如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因保存了脾脏部分功能而成为新开展的外科技术。然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因切除平面难以评估、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又是许多外科医师仍不敢轻易尝试的手术方式。笔者就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8例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或诊断为脾脏外伤(Ⅰ~Ⅲ级),经讨论后认为有手术指征和条件。术中采用二级脾蒂分离技术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脾上极切除2例,脾下极切除6例。手术时间150~350 min,平均(227.5±70.0) min;术中出血量200 (50~1 000) m L。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为5~120 mL,平均为(84.4±24.1) m L,引流管均于3~5 d拔除。术后出现1例血小板增多,予以血小板单采治疗后血小板降至正常,其余7例患者出院前复查血小板计数平均为(308.3±56.0)×109/L。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胰瘘、感染、脾梗死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5~12 d,平均(5.9±2.6) d。术后病理为假性囊肿2例,真性上皮囊肿4例,血管瘤1例,外伤1例。8例患者均在门诊进行随访,复查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平均(218.1±29.2)×109/L;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静脉血栓及脾梗死情况发生。结论:对于脾脏良性疾病或外伤,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入脾的动脉血流与掌控切除平面,术后定期随访,如此联合手术技巧进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