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复簧乐器形制特征与演变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MULTIPLE-REED INSTRUMENTS ON INDO-CHINA PENINSUL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祥焜 LIU Xiangkun

机构地区:[1]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0

出  处:《音乐探索》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Explorations in Music

摘  要:从中南半岛复簧乐器的外观、内径、指孔、簧片4个方面,将其形制度量、制作工艺、声学特性等物质属性与演奏体验、音乐理论、民俗传说等文化属性相互佐证,对一些音乐事象作出殊途同归的解释;由此得以一窥其近现代以来承接历史并发生新的演变的过程。古代印度的柱形复簧乐器在中南半岛发展为纺锤形,其上雕刻的十余条平行环带象征着贵族身份和制作者的个人身份。近百年来,中南半岛复簧乐器的定调升高了一个音级,而较早的低音形制在泰国南部和老挝仍有保存。纺锤形复簧乐器的指孔分布不等距,对此有若干传说,然而制作者的观念却仍遵循均分比例模式。这些乐器的簧片从双层至八层不等,故名“复簧”;其形状为适应各地演奏曲目而发生了变化。挡唇片则代表髭须,在穆斯林社会中象征着地位与权威。

关 键 词:复簧乐器 纺锤形 锥度 乐器史 音乐图像学 

分 类 号:J633[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