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振兴[1] 曲匡正 李丹[1] 王春语[1] 白春明[1] 陆晓春[1] Zhu Zhenxing
机构地区:[1]辽宁省作物分子改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沈阳辽宁110161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3年第3期75-80,共6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辽宁省优秀青年自然基金(编号:2021-YQ-04);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编号:2021M693848);国家谷子高粱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项目(编号:CARS-06-14.5-A3)。
摘 要:钾元素是植物三大重要养分元素之一,是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钾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在其他植物诸如水稻、拟南芥中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在高粱中基本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观察从国际高粱核心种质资源中发现1份叶尖褐变逐渐坏死的类缺钾症状种质。对该份特异资源,笔者首先开展表型性状分析,该类缺钾症状种质在苗期叶片与其他品种如BTX623并无明显差异;后期叶尖、叶片边缘逐渐出现褐色斑点,特别是拔节后,褐色斑点增多,到开花后逐渐出现坏死,而且老叶不论是褐色斑点还是叶片坏死较比新叶更严重,结合其类缺钾的表型,推测可能是可移动矿质元素分布改变所造成的。而不同位置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钾、镁和钙这3个矿质元素在新老叶片中积累模式与BTX623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受2个隐性基因控制。通过与BTX623组配F 2定位群体,通过挑选极端表型个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群分离分析(BSA),最终将该性状控制基因定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通过SNP index的方法,关联到868个SLAF标记,共定位到1个区域,关联区域大小约为7.61 Mb,其中预测有885个基因。共定位到14个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大小约为2.88 Mb,其中有317个基因。研究结果为高粱钾吸收、转运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