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占梅 石义华 DONG Zhan-mei;SHI Yi-hua
机构地区:[1]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 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42-51,共10页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禅之延异”(项目编号:16FZX01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禅学与后现代主义”(项目编号:15HQ022)研究成果。
摘 要:与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观相似,中国佛学的本体论是一种否定性本体论。相应地,在主体观上,中国佛学对主体也持否定性看法。它认为主体没有客观性、真实性,充其量是一个“假名人”。对主体的破除,中国佛学采用的是因缘法、空观和缘起论。不过,与后现代主义一样,中国佛学并不是真的绝对排斥主体,它所批判的是那种同一性的、自我中心的主体。因此,也是自我束缚的主体。中国佛学思想中的主体是否定性的。临济宗称否定性的主体为“无位真人”。“无位真人”意指对主体固定本质与形象的否定。也可以称之为“无相”。临济宗从“无位真人”又引出“无依道人”的概念。“无依道人”亦作“无衣道人”。它与“无位真人”的所指是相同的,都体现了“主体”的否定性。中国佛学通过否定主体以克服主体的僵化性。这就拓展了主体的活动空间,实现了主体演进的无限可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5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