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方婷婷 何伊能 王慧 傅宏阳 李园园[2] 曹毅[2] 陶茂灿[2]
机构地区:[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00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0
出 处:《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第1期38-41,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Myc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313);浙江省中医院曹毅名中医工作室(GZS2020022)。
摘 要:浅部真菌病是主要由皮肤癣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等部位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1-2]。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大致包括以下五种:唑类、丙烯胺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类和多烯类[3]。这些抗真菌药物虽然具有抗菌效果明确、疗效显著等优点,但也因耐药性、抗菌谱相对较窄、疗程长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广泛运用[4-5]。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资源宝库,治疗真菌疾病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广谱抗菌作用,且毒副作用小,不易耐药[6]。文章归纳了目前临床上治疗常见浅部真菌病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中医药在此方面的治疗思路及对策。
分 类 号:R756[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