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内外的“老少年”形象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旻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2年第12期81-87,共7页

摘  要:1906年,清廷颁布“预备立宪”诏书,清末小说出现了继1903年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峰。(1)心系政局的作者们,写作小说以点评新政、批评立宪,提出对未来中国的设想。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塑造出“老少年”这一流行于晚清的文学概念,是其中特别的一例。顺着《红楼梦》的结局,小说讲述出家后的贾宝玉“忽然想起”尚有“补天之志”,携通灵宝玉重回红尘,来到1901年的上海。宝玉在新旧思想交杂的时空中接触新学,逐步成为一位新式知识分子。恰好薛蟠来信,提到自己在刘学笙(留学生)的引路下。

关 键 词:晚清小说 创作高峰 文学概念 吴趼人 薛蟠 清末小说 《新石头记》 通灵宝玉 

分 类 号:I207.41[文学—中国文学] K252[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