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霍苒 陈华[1,2] 李璐 许崇育 李晶晶 洪思 占车生[5] 夏军[1,6] Huo R;Chen H;Li L;Xu C;Li J;Hong S;Zhan C;Xia J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3]NORCE Norwegian Research Centre,Bjerknes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Jahnebakken 5,5007 Bergen,Norway [4]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Oslo,P.O Box 1047 Blindern,0316 Oslo,Norway [5]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第3期525-545,共21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A0603702);挪威研究理事会(FRINATEK)项目(编号:274310)资助。
摘 要:了解水文过程对温室气体水平上升的响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乏长期的观测数据来了解气候系统的长期行为,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受到一定限制.结合重建数据和模型模拟(全球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数据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候和水文过程在过去几十年到几个世纪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在本研究中,利用模型链方法研究长江上游过去千年至21世纪末的洪水变化.首先,利用四个全球气候模式(BCC-CSM1.1、MIROC-ESM、MRI-CGCM3、CCSM4)的降水和温度数据驱动水文模型,模拟长江上游在过去千年(850~1849年)、历史时期(1850~2005年)和未来时期(2006~2099年)的日径流过程.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模拟降水、温度和极值流量是否与文献记载的干湿期、温度变化和古洪水记录具有相似的统计特性.最后,通过模型模拟结果探究了极值流量从过去千年到未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MIROC-ESM模式不同于其他三种气候模式,从温暖期(中世纪暖期;MCA)到寒冷期(小冰期;LIA),温度增加,而其他模式的温度变化与历史记录相似;(2)BCC-CSM1.1模式的模拟降水与记录的干湿期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他模式;(3)BCC-CSM1.1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大部分子流域,极值流量的大小从MCA时期到LIA时期呈下降趋势,历史时期相对于冷期呈上升趋势.而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四个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极值流量将会显著增大.
关 键 词:气候变化 洪水变化 古洪水记录 气候-水文模型 长江上游
分 类 号:TV882.2[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P333.2[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