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真[1] Wu Zhen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遗产》2023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基 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2XNQT38)资助。
摘 要:元明戏曲存在一种江湖骗子型道士形象,晚明汪廷讷改编邓志谟小说《飞剑记》,将道士黄若谷改写为《长生记》传奇中的“王道士”。此折散出,被梨园伶人改编为折子戏,频频见于民间班社、家庭戏班与清宫内廷演剧,王道士逐渐成为无能道士的通用代名,成为民众的准共同知识,从而构成了曹雪芹塑造《红楼梦》王道士形象的文化语境。曹雪芹把戏曲人物王道士的性格特征化入“王一贴”身上,《红楼梦》续书则又点明王道士捉妖的“实像”,表现了戏曲人物被小说重新书写的不同面向。王道士的代名化进程,具有俗文学的多文体互动特征,是戏曲发展至折子戏时代的标志性文学现象,反映了批判世俗化宗教的社会文化心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