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闽惠 Li Minhui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出 处:《当代电影》2023年第3期118-121,共4页Contemporary Cinema
基 金: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当下新农村建设主旋律电影的乡村叙事与民俗审美研究”(项目编号:CYB19088)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从“十七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性演变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志决定了“十七年”的文艺作品要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由此将“文艺人民性”与“党性”“阶级性”紧密关联。而彼时的中国电影界在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学习苏联电影的双重合力下,促成了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形态,投射在“十七年”电影中则呈现为“英雄性”的审美表现策略。侯克明将“十七年”的主流叙事模式称为“工农兵电影”,虞吉则将其指认为“英雄电影和英雄谱系的历时性建构”。^((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英雄性审美策略是“十七年”电影政治性与审美性平衡的支点,也是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的合法性共谋与合理性实践的结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