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澳]寇志明[1]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出 处:《东岳论丛》2023年第2期28-36,共9页DongYue Tribune
摘 要:本文探讨了美国学术界一项新动态:“鲁迅热”。从政治、文化、历史角度加以分析,并详细介绍了四本新英文专著:周杉(Eva Shan Chou)的《记忆,暴力,辫子:鲁迅解读中国》(Memory,Violence,Queues:Lu Xun Interprets China);格罗利亚·戴维斯(Gloria Davies)的《鲁迅的革命:写在暴力之中》(Lu Xun’s Revolution:Writing in a Time of Violence);庄爱玲(Eileen J.Cheng)的《文学的遗体:死亡,创伤和鲁迅对哀悼的拒绝》(Literary Remains:Death,Trauma,and Lu Xun’s Refusal to Mourn);以及柯德席(Nicholas A.Kaldis)著《中国散文诗:鲁迅的〈野草〉研究》[The Chinese Prose Poem:Lu Xun’s Wild Grass(Yecao)]。美国学者在过去为鲁迅研究做出过实质性的贡献,但他们的专著相对中国、日本而言显得零星。现在华裔美、澳籍学者挺胸走出来了,而且这四项令人兴奋的著作之间没有多少重复。总的来说,这四本书提供的丰富而有深度的观点表明,将“文本细读法”“诠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相结合会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将来的鲁迅研究倾向会试图把鲁迅放到一个更国际化、更全球化的语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