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晚期陶鬶演化初探——以孔子博物馆馆藏陶鬶为例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宋健 

机构地区:[1]孔子博物馆,山东济宁273100

出  处:《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3期23-25,共3页

摘  要:在近代考古文献中,鬶的名字首次见于《城子崖》的发掘报告中,该报告是依《说文解字·鬲部》中“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来给这种奇特的器物命名的。段玉裁^([1])注:“有柄可持,有喙可泻物。”鬶的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鬶口部有槽型的“流”,也被称作“喙”,有三足。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陶鬶主要集中在大汶口——龙山文化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大汶口文化首先于195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被发现,故以此命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皖北地区,以鲁中、鲁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2])。

关 键 词: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遗址 博物馆馆藏 城子崖 陶鬶 山东省泰安市 说文解字 皖北地区 

分 类 号:K87[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