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克华[1,2] 苏维词 贾真真[1,2] 王慧澄[1,2] 叶仕安 罗时琴 Wu Kehua
机构地区:[1]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 [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22年第10期72-79,共8页TOURISM MANAGEMENT
基 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6);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2021]一般379);贵州省2016年度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2016]21);贵州科学院创新人才团队能力提升工程([2019]08)资助。
摘 要:以贵州旅游地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平均最邻近、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贵州1990一2018年4个时间截面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该时期旅游重心演化进程,探讨旅游地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要素间关系并开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4个时期旅游地均为凝聚状态分布,总体呈现点、团向面状、带状聚集转变;②全省旅游收入演化比客流量演化更为敏感和剧烈,二者均以经向变幅为主导,且呈现西部比重大于东部的态势;③旅游地在海拔高程垂向上表现为近似正态分布,碳酸盐岩类区旅游地资源多为自然类景点、碎屑岩类区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类景点的聚集分布,断层线5km缓冲区范围内分布90%左右的旅游地、其空间展布总体与断层线走向吻合,三叠、寒武及二叠地层是旅游地的主要分布区,旅游地沿省道特征分布明显;全省旅游地分布主要受旅游地到河流沟谷距离、县级行政中心距离、高速公路直线距离、陆上交通路网密度、高速公路路网密度、断层线距离、河流沟谷密度等7项因子驱动;而距河流沟谷、距县级行政中心、距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以及交通路网密度水平等因子的组合效应集中控制了当前贵州旅游地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