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瞿商[1] 王丽[2] Qu Shang;Wang Li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 [2]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22年第5期117-125,共9页ECONOMIC HISTOR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批准号:15AZD051)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集体化时期,农户超支现象普遍且影响很大。集中劳动和统一分配的制度安排是超支现象的土壤,包含着超支形成的微观机制。集中劳动的工分制度量化了农户对集体的劳动投入,而主要按人口数量进行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反映了集体为农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人口数量多而劳动力少的农户分配所得大于劳动投入,出现了大量账面欠款的超支户,从而形成超支现象。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需要从农村汲取剩余,导致社队集体可供分配的实物更少。平均主义的分配趋势和分配兑现难也促使农户产生超支“竞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集体化时期农户超支现象呈现广化和深化的特征。最终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户超支现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