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任光宇 Gary G.Jen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22年第2期53-69,共17页HISTORY
摘 要:在整理多年来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清末涉及敦煌遗书流失和抢救的六十多位相关人物,分为失职官员、无为学人和有功人员三个群体大类,排列并尝试给予功过评议。在信息搜集、分析和评判过程中,对若干被忽略或未被重视的人物如王道士等,给予了中肯评价,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说,认为学人群体应对敦煌遗书流失负主要责任,但中国学者于1903年发现敦煌遗书并开启"敦煌学"。有相互独立、互洽、加第三方的确凿证据链可佐证"叶裴联合发现说"——凭借中国传统学术金石学的功夫技能,叶昌炽最早于1903年底对敦煌遗书年代做出了准确鉴定;裴景福于1906年初应叶氏之邀做出了相似结论的考证,并基本正确断定了藏经洞的封闭年代和原因,再加伯希和1907年对裴氏鉴定的抄录记载作为第三方印证——故叶、裴二人应一起确立为"敦煌遗书学术发现"的联合发现人和"敦煌学"的开山学者,由此"敦煌学的起始时间"也应由学界倾向的1909年提前至1903年。罗振玉等人极力抢救、追踪、传布敦煌遗书应得到肯定,金绍城并有最早自带甲骨出海、展示王仁山的甲骨文考证、一行涉足三大显学的佳话。对于斯坦因、伯希和及"考古学道德问题",中国学人应站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和研究历史学术问题,以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关 键 词:敦煌学术史 敦煌遗书发现人 叶昌炽 裴景福 王道士 罗振玉 金绍城
分 类 号:K870.6[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