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151-161,共11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优博培育项目)“金银的纠结与终结:中国近代货币本位制度的论争及演进”(项目编号:2022YBZZ01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查禁伪钞是中国金融抗战的重要内容,这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表现得尤为显著。最初中共虽确立了“联法禁伪”策略,但受法币牵累,成效并不显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钞倾销更为剧烈,法币通胀愈加严重,根据地内“禁伪”工作也问题频出。中共积极探索新的斗争策略,尝试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查禁伪钞,“禁伪”工作逐渐取得成效。1944年以后,随着沦陷区不断根据地化,伪钞问题又有所抬头,中共继续采取措施防止伪钞反弹。纵观这一过程,货币的自发流动性、民众的趋利避害性、政策的变换发展性,使得山东抗日根据地查禁伪钞工作困难重重。中共以保障民生、打击伪钞为核心的斗争方式,使得根据地金融能够扎根基层,从而推动反伪钞斗争由自上而下的政策性查禁,逐渐发展为自下而上的群众自觉行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