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晓顺[2,3,4,5,6,7] 郭志勇 王长希[1] 崔隽[1] 赵强 鞠卫强[1] 王东平[1] 朱晓峰[1] 陈国栋[1] 陈茂根[1] 邱江[1] 李冶夫[1] 黄俊琪 胡安斌 唐云华[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3]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4]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 [5]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6]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分会 [7]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
出 处:《中国科技成果》2023年第6期45-47,共3页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摘 要: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器官移植技术始终存在两大“先天缺陷”:器官缺血损伤和排斥反应。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与临床应用,排斥反应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人类首例临床器官移植开展以来,一直采用“冷移植”技术,即快速冷灌注获取供体器官,体外静态冷保存运送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在此过程中器官血供完全中断,缺血损伤不可避免,器官质量严重受损,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直困扰器官移植学科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研究者曾尝试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试图减轻该损伤,但均收效甚微。器官移植这一“先天缺陷”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器官缺血损伤可导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甚至受体死亡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器官利用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