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汉辉[1] 沈群红[2] 胡绪华[3] 王贤梅 吴小松 孙雨亭 Hu Hanhui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3]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苏镇江212013 [4]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5]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造强省推进处,江苏南京210016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22年第12期62-72,共11页Innovative policyand management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一带一路’创新牵引中国区域产业转移、转型并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研究”(7187303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研究”(22ZDA002)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来临,面临新形式的全球化和基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之背景,在生产制造集群普遍向创新型集群升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进一步转型演化特征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揭示其通过产业创新能力的累积和原创性成果的应用导致新兴、未来产业的形成,引领实体产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作用。在产业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中,“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定区域上的协同性融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相辅相成是这一产业组织新形态的明显特征。包括政府在内的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目的的协同性合作生态,以及围绕应对产业创新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的多目标需求而协作的系列探索性、突破性的产业创新活动是产业创新集群成功的基础。包括苏州在内的一些沿海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创新集群实践提供了客观观察产业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以及产业创新与集群发展的高质量协同的典型样板。建设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既是基于建立我国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之历史使命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担当与战略选择,也是顺应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创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