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8期84-86,共3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即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出发,叙述或观察同一事件。至少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开始,该手法就引起了学术界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而双雪涛作为近些年声名鹊起的“80后”作家,他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方面与福克纳大不相同。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倾向于用相互矛盾的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来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双雪涛则利用不同人物的片段式叙述,一边完成故事情节的拼图,一边利用多维度叙述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并使不同人物承担的多种力量产生共振,最终凝聚成超脱人生困境的钥匙,又赋予作品两大核心隐喻“平原”与“摩西”以价值意蕴。此外,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刻意利用独特的意象弥补这一手法在叙事、表意等方面的不足,最终在保留文本丰富意蕴的同时,使故事情节散而不乱,真正达到了“豹尾”的境界。当前学术界对双雪涛的研究多停留在地域叙事、美学原则等方面,缺乏具体写作技法层面的分析。文章通过研究他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中采用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挖掘该手法在人物塑造、意象处理、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的具体作用以及在文本整体层面达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这有助于进一步解读双雪涛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探讨其在创作史上的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