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侯鉴洋 张澍军[1] Hou Jianyang;Zhang Shujun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141-148,共8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研究”(19JZD007)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与工人运动紧密相连,紧紧围绕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教育而进行,有着自身生成的内在逻辑。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实际意识”水平之间所存在的“意识差距”,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在无产阶级政党所带来的“思想教育”的中介因素的作用下,普通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无限接近于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阶级意识,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旨归于无产阶级作为“自为阶级”而展开“政治行动”,带来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过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非凝固的已完成的意识形式,而是在弥补“工人意识”与“阶级意识”之间的“意识差距”中不断生成。
关 键 词: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政治教育 阶级意识 工人意识 自为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运动
分 类 号:A8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