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忠威
机构地区:[1]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出 处:《法制博览》2022年第35期44-46,共3页Legality Vision
摘 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惩罚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但是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如何判断、“情节恶劣”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专门矫治教育措施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等实际问题的出现考验着司法人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可以考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在主客观一体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量行为人的犯罪手段及心理态度等判断行为人是否属于“情节恶劣”;明确最低专门矫治教育年龄为12周岁、专门教育委员会的评估要注重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等建议,希望对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