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临达
机构地区:[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出 处:《求索》2023年第3期32-40,共9页Seeker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ZD007)。
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不仅是一种为获取学位而写就的学术“习作”,也是一次依托现代性话语困境之背景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试图解决现代性生存背景下,个体话语与总体社会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马克思也对个体话语的现代性生存模式提出了崭新要求。从马克思的研究来看,现代性的总体话语和个体话语都要妥善处理秩序与个性的微妙关系。唯有如此,话语对社会运行才具有维持稳定、保障权益、促进变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回归原典,发掘马克思主义话语知识生产的内在机理,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话语的知识生产提供方法上的重要启迪。
关 键 词: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 伊壁鸠鲁 原子论 话语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0-0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1.18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