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东部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与深部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韩如冰 杨顶辉[1] 李秋生[2] 黄荣[3] 张洪双[2] 李江涛[4] 陈昊 叶卓 符伟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北京100084 [2]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 [4]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 [5]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1 [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北京100037 [7]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南京211816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第6期1295-1315,共21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962110、41774113、42174069、41874055、42104099)资助。

摘  要: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和后撤过程.在岩石圈总体伸展的背景下,接收函数、背景噪声等成像结果揭示华南东部存在“Y”型地壳极薄区域,但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和机制尚存争议.本文利用近年来布设于华南东部的305个宽频带流动密集台站以及周边219个固定台站资料,使用H-κ-c叠加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的高分辨率图像,并结合关键部位两条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剖面结果,讨论了“Y”型地壳极薄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3km,平均泊松比大小为0.24,整体表现为薄地壳、低泊松比特征,推测地壳总体向陆缘减薄与早白垩世华南东部处于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关.“Y”型极薄带内地壳厚度小于30km,较带外薄3~5km,其右支沿南昌-吉安-赣州-韶关展布,其左支沿江汉-湘中盆地沿线展布,二者交汇于南岭地区;推测极薄带右支指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断离的位置,形成机制可能与地幔热流通过板片窗上涌以及先存断裂带的张扭作用等深-浅部过程的交互作用有关.本文建议了一个新的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断离-后撤及伴随深部流体上涌的动力学模型,以解释华南岩石圈区域伸展、地壳极薄带的形成和花岗岩体的分布.

关 键 词:华南东部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Y”型地壳极薄带 板片断离 

分 类 号:P542.5[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